
馬駿鵬:如駿馬般前行

在“優秀科技人物”候選人推薦表上,赫然寫著他在2012年完成的七項科技貢獻:實現了半鋼冶煉鉻鋼工藝路線的創新;優化高磷鉻鎳生鐵使用工藝,創造經濟效益2億多元;采取全線精確控制過程參數和工藝優化,為煉鋼二廠205萬噸不銹鋼任務完成奠定基礎……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在這位最年輕的“十大科技人物”身上,顯得格外耀眼。
合理搭配物料,降低生產成本,已經成為各鋼鐵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用馬駿鵬的話說:“提高高磷鉻鎳生鐵用量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從2009年起,電爐開始大量使用高磷鉻鎳生鐵代替鎳金屬。隨著使用比例的不斷擴大,如何重新組織工藝路線實現最優化合金搭配的問題提上日程。重新組織工藝路線,不僅要考慮工藝的可行性,同時需要考慮實際生產中節奏的匹配和產品質量的控制。
馬駿鵬挑起擔子,牽頭成立了由工藝、設備、原料等各方面的技術人員參與的攻關組,對高磷鉻鎳生鐵的工藝進行了仔細摸索,創造性地提出了多種工藝路線,使全冷裝高磷鉻鎳生鐵使用量比2011年增長了50%以上。由他總結的《高磷鉻鎳生鐵在不銹鋼冶煉應用中的工藝研究》獲得了冶金科學技術獎。
在他看來,這幾年最難的技術攻關是解決電爐漏水問題。出水嚴重時,可能導致電爐停產,影響生產計劃。馬駿鵬說:“最嚴重的時候,一個月就漏過32次水。”在三年多的時間里,馬駿鵬深入研究電爐和原料工作機理原理,嘗試了使用高價耐火泥、改裝掛渣釘、增加噴石灰量等多種方法,終于成功解決了漏水問題。
在馬駿鵬的眼里,只要肯鉆研,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為了完成生產目標,他帶領作業區廣大職工,在工藝上縮短各鋼種在AOD(氬氧爐)的冶煉時間,提高AOD爐小時產量,為圓滿完成不銹鋼生產任務奠定了基礎。
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成果代表著充實、收獲的一年。而對于年輕的馬駿鵬來說,既然選擇了冶金這條路,就要敢挑擔子、精益求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