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進平:尋找最佳方案的人

4月的呂梁依然寒風逼人 。刺骨的寒風打在后背,不禁讓人打個寒顫。走在嵐縣礦業公司,更多的是一種“正常”的寧靜——經過工程建設者的努力,這里的生產秩序已經建立。
郎進平,和這里的其他人一樣,工作逐步轉到正常的節奏當中。在不惑之年,他被評為2012年度優秀科技工作者,接受了太鋼對科技人員的最高獎賞。接受采訪時,科技人員的某些特質在他身上盡顯無余——專業術語不離嘴邊、談及成績時謙虛靦腆、面對鏡頭時略顯緊張,還有對工作的那種較真勁兒……
嵐縣礦業公司的工程以其巨大的施工量、先進的科技含量和前所未有的難度而吸引眼球。作為龐大工程系統中的一環,能源動力介質工程相較于主線項目來講,應該算作輔線工程,但又是整個工程運行的必要動力。在采礦、浮選和磨磁110千伏變電站的施工前期,憑著多年的經驗和細致的資料查詢,郎進平對這幾個變電站的設計提出了質疑,認為主變容量選大了,這會直接導致每個月基本電費增多。他說,設計單位的設計本身沒有問題,他們一般會考慮安全系數,就會把容量設計得偏大一些,但對使用者來說,少偏大一點兒卻是既經濟又安全、適用。所以,他力薦采礦110千伏變電站實施分階段建設投用方案,每年可節約大量費用。
此外,他還大膽采用全屏蔽絕緣管型母線及隧道敷設的輸電方式,這種方式以往都在小范圍內應用過,但在這么大工程、這么大電流量的環境下,一次性使用這種輸電方式達
嵐縣礦業公司匯集了全球礦山領域機械制造廠家的先進設備,如何將這些設備有效地聯系起來,平穩、高效地指揮各環節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招標中,數千萬的報價即從側面反映了其復雜程度。集團公司經過仔細分析論證,認為我們在現場熟識度、隊伍力量等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所以就把這項任務交給了郎進平團隊,并且給了他們較為充裕的時間開展工作。
郎進平團隊成員優化了自動化系統配置方案,形成設備層、控制層、監控層三級網絡架構,首次在國內礦山磨選工藝采用專家控制模型,率先在國內首家引進金屬取樣分析系統,解決了不同控制系統間的通訊集成和優化,使流量儀表和調節閥等設計選型與工況相匹配,高效組織了系統的安裝調試,滿足了項目試車的進度要求。這么大的工程,一般需要好幾年時間,他們只用半年就完成了電控、儀控的安裝調試,并實現穩定運行,這種“太鋼速度”領國內之先。
現在,郎進平不無感慨:“嵐縣礦業公司自動化配置的先進程度和復雜程度都是國內第一家。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套現代化系統,更得到了一支能做事的團隊。”
特殊的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特殊的機遇給了一個人展示才能的機會。回想21年前,那會兒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從電工做起,而后又去青島求學3年,回來后繼續努力,先后做過電工班副班長、班長、技術員、副科長和科長,這樣的職業生涯軌跡恰似不同的坐標點,每個點的厚實程度不同,但卻讓這位從最基層做起的一線技術人員成長為一名工程師。采訪中,他說:“我這個人就愛在工作中多質疑、勤想想,總會問自己還有沒有更好、更實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