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人物

鋼城人物
首頁 鋼城人物
米子軍:做太鋼精神的忠實踐行者
來源: 嵐縣礦業公司黨委書記、經理 作者: 米子軍 時間: 2013-11-01
袁家村鐵礦于2008年7月22日奠基,2010年8月全面開工建設,我作為項目建設和運營管理團隊的責任人之一,始終牢記使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緊密團結、帶領和依靠全體建設者,踐行太鋼精神,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奮力拼搏,創造了我國冶金礦山建設的新水平。
勇于創新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礦山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多專業聯合,動態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作為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只有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敢于創新,才能不斷破解礦山建設和發展的一個個技術難題。
袁家村鐵礦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礦區儲量規模巨大、開采條件好。但由于礦石嵌布粒度微細,礦石類型多,構成復雜,選別難度大。在之后的近五十年間,國家曾組織多次的科技攻關,終因選礦難度大、產品質量不能滿足后工序使用,一直未能開發利用,屬呆滯資源。2005年,公司開始啟動袁家村鐵礦的采選工藝研究,我作為袁家村鐵礦前期準備組負責人,帶領準備組一班人進行礦山開發的技術準備工作,尋求破解選礦工藝難題,這項工作前后持續了三年時間。
科學合理的采樣是采選工藝研究的基礎。為了采好樣,我們連續幾個月住到山上,2米多高的洞打了6條,在1200多米長的巷道里刻槽取樣,然后送到國內外知名的研究單位進行試驗。長沙礦冶研究院的余永富院士參與了采樣與選礦試驗的討論與指導,他認為,袁家村鐵礦的采樣與工藝試驗工作是近年來國內最深入細致的。
作為業主單位,我們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集多年礦山運營的經驗,與國內知名科研單位密切合作,地質、采礦、選礦多專業聯合攻關,摸索清楚了袁家村鐵礦難選的癥結所在,找到了大規模工業化開發的工藝方法和路線,實現了微細粒紅磁混合鐵礦選礦技術的突破。
在袁家村鐵礦的設計建設過程中,我作為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前后組織與國內外著名的大公司、科研院所進行深入細致的技術交流上百次,分階段系統地對設計方案、工藝裝備、流程結構進行優化,大的優化改進達六次,這樣既節約了投資,滿足了功能需求,又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
此外,對大型群布型采空區的探查、頂板穩定性研究、爆破處理綜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供水系統采用大流量、高揚程、一級泵送技術和沉井取水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強烈的責任感是攻堅克難的原動力
強烈的責任感體現在工作當中就是心系企業,顧全大局,不怕苦累,勇于擔當。無論在什么崗位上,強烈的責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攻堅克難的原動力。
“創業艱難百戰多”。袁家村鐵礦地處晉西北高寒山區,建礦初期,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惡劣;冬季漫長,氣候嚴寒,春秋風大,有效施工時間短;施工區域分散、工程量巨大、專業種類多、施工單位多,管理控制難度很大。可以這樣說,推進建設和試車的過程就是克服一個個困難的過程,就是解決一個個矛盾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干部的帶頭作用是最為關鍵的。
“要求職工做到的,干部首先要做到做好。”我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項目建設和試車過程當中,工作量大,人員緊張,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在礦山建設最緊張的時候,我和同志們一樣夜以繼日,現場跟蹤,解決問題。有時需要出差,總是晝夜兼程,馬不停蹄,任務完成后就急急忙忙往回趕,因為礦上的工作千頭萬緒,很多事需要盡快回去處理。
我是這樣,我們的班子成員、我們的干部職工也是這樣。在山上,大家都是單身,遠離父母妻兒,一日三餐吃在食堂,家里的事無暇顧及。建設和試車期間,有的同志帶病堅持工作,有的同志推遲了婚嫁,有的同志一個月山上工作了29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都秉持一個信念,“即使脫皮掉肉,也要早日把袁家村鐵礦建成建好,向公司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關心和依靠職工群眾是辦好企業的根本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真心實意關心群眾,全心全意依靠群眾,這是我們辦好企業的根本所在。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是上下同欲、凝聚力很強的企業。凝聚力來自以人為本,來自對職工的理解、關心和尊重。我始終把關心職工群眾的生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越是在企業生產經營任務繁重、職工大干苦干的時候,越要關心職工的生活,搞好后勤服務,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不斷滿足職工物質文化的需求。
袁家村鐵礦項目部最大限度地給職工創造一個舒心的工作環境,我們在礦區建設了周轉宿舍,每人一間,每間面積為20平方米,帶衛生間,配備日常生活起居用品和電視、寬帶等設施;太陽能熱水器可以24小時洗浴,滿足了職工基本生活、學習條件。為改善職工伙食,在設置職工食堂的同時開辦風味餐廳,職工可以自由點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提出了實施民心工程,為職工辦10件實事,包括建設職工體育場、羽毛球館、職工閱覽室、公共晾衣架、電動車和自行車車棚等。目前,這些實事正在加快建設當中,有些已經完工投入使用,得到了職工群眾的一致贊同。袁家村鐵礦地處偏僻,職工遠離家庭,我們更應該關心和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使礦山成為職工的大家庭,使職工快樂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