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感體會
首頁 >> 觀感體會 >> 文章正文
太鋼TISCO——中國的脊梁山西的驕傲
山西省文聯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作家、文藝理論家 韓玉峰
五月的一天,太鋼的“公眾開放日”,我有幸隨省文聯的老藝術家們走進太鋼、感受太鋼,圓了我的太鋼夢。太原人說,南有“富士康”,北有“不銹鋼”,是太原的兩大品牌。“不銹鋼”指的就是太鋼,綠色發展,名播天下,我向往久矣,但一直未能造訪。今走進太鋼,夙愿以償,怎能不倍感興奮。我在55 年前就來過太鋼,今日又到太鋼,此時此景,喚起我對塵封往事的回憶和久埋心底的太鋼情結。
55 年前的太鋼印象
那是1958 年,全民大煉鋼鐵。我正在山西大學讀書,作為一名大學生也就成了大煉鋼鐵隊伍中的一員,但是能干啥,干了點啥,恐怕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當時號召“全黨全民為爭取全年鋼產量翻一番,生產1070 萬噸鋼而奮斗”。山西的目標是“為保證完成全年生產生鐵110 萬噸、鋼70 萬噸的任務奮斗”,號召開展“小土群”(即小高爐、土法煉鋼、群眾運動)的大煉鋼鐵運動。這巨大的任務主要落在了太鋼身上,同時也發動群眾到太鋼大煉鋼鐵。我們這些根本不懂煉鋼出鐵是怎么回事的文科大學生坐著太鋼的大卡車來到這十里鋼城。其實太鋼領導和工人師傅們也不會考慮我們能幫上什么忙,只要不添亂就行。當時學校對我們的要求是苦戰三晝夜,72 小時不休息。我們就坐在大卡車上,在鋼城里跑來跑去,好像是干了些裝卸材料之類的活兒。三天三夜不睡覺,困了就打個盹。現在想想,這樣的生活倒也很幸福,因為我們當時正年輕。
那時的太鋼廠區好像到處堆的都是材料,有焦炭礦石,有鐵塊鋼材,還有路邊到處建的小土爐。這些星羅棋布的小土爐,有的熊熊燃燒,爐火正旺;有的爐前堆著剛出爐的成品,看起來好像是被燒得扭結在一起的一團團鐵絲,或是煉在一起的家用鐵器如鍋鏟瓢勺之類的東西,雖然是經過了冶煉,但原形猶存,與想象中煉好的鐵塊相距甚遠。至于廠區那真是煙囪林立,煙霧繚繞,卡車疾馳而過,火車鳴笛穿行,人來車往,聲音轟響,好不熱鬧。
就在1958 年這一年,我們在太鋼大戰三天三夜后,又被拉到西山西銘鄉采礦,這也是為了給太鋼準備礦石原料。姚奠中教授和我們班的同學一起上山采礦。我們是在一座廢棄的礦井里勞動,探尋、挖掘、背運,雖然十分危險但也確有所獲。
姚奠中先生是詩人、書法家。他在采礦勞動之余寫詩多首,其中有《太原西山七首》,題解是:“1958 年10 月,山西大學師生分批到西山開礦煉鐵。我隨中文系大隊前往。”其中第七首是:
文弱書生真可嗤,生活生產兩無知。
何當鍛煉如鋼鐵,創造未來庶可期。
姚奠中先生對他的學生責之甚嚴、期之亦高的愛心讓人感動。
姚奠中先生還作《西山煉鐵用毛主席〈送瘟神〉韻二首》,其二曰:
人民六億心一條,日頌有虞天頌堯。
秦嶺太行開隧道,黃河江水壓長橋。
稻粱入廩山堆積,鋼鐵翻身地動搖。
好乘衛星觀故國,熔爐千萬正燃燒。
這表達的是一位知識分子的愛國之情。詩中離不開的詞語“ 鋼鐵”和“ 熔爐”,同樣是那個火紅年代的記憶。
我的老師姚奠中教授對太鋼也有著很深的感情。太鋼書法協會成立時,他還賦詩書寫致賀:
十里鋼城路,喜聞翰墨香。
精神與物質,比翼共翱翔。
在太鋼,在西銘,我接觸到許多太鋼人。他們熱情、淳樸、勤勞、厚道。他們關照我們,愛護我們,怕我們在喧鬧的工地和廠區稍有閃失。他們同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我想他們大都年逾古稀,或近耄耋。我衷心祝愿他們健康幸福。
55年后的太鋼觀感
55 年后,2013 年5 月10 日,太鋼派來大轎車到省文聯接我們。這和當年到山西大學接我們的大卡車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來到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噴泉吐玉、道路寬闊的廠區,看到門前懸掛著的“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大牌子,知道我們到了。
太鋼領導出來接待我們。我不是寫新聞報道,不需要一一提到這些領導的名字,但是我還是想提到他們,因為他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身著同太鋼所有員工一樣的藍色工裝,只是在上衣口袋上繡著他們的職務和姓名。我想這是為了讓群眾好認識他們。讓我想不到的是太鋼領導竟有好幾位認識我。太鋼黨委書記楊海貴和副書記王新平都認識我,見面十分親切。
陪同我們參觀的有太鋼工會主席王繼光、太鋼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蘇福斗、工會宣教部部長李新立、太鋼文聯秘書長王志剛,一路給我們介紹情況,使我們走近太鋼。太鋼安排的講解員姑娘雖然同樣身著工裝,不施粉黛,但形象靚麗,親切熱情,介紹廠里情況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受到大家的好評。
我們參觀了渣山公園,見到了全國勞模李雙良,參觀了煉鐵廠、不銹熱軋廠、不銹冷軋廠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中心,知道了什么叫產業延伸,什么叫綠色企業,什么叫循環經濟。當我們在煉鐵廠參觀時,一位陪同參觀的同志告訴我們,煉鐵所產生的廢渣、廢氣、廢水,甚至我們在車間里所感到的熱,所有的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都能回收循環利用,在這里什么都是寶。
太鋼是綠色企業,今日目睹芳容,確實是實至名歸。廠區花紅柳綠,車間潔凈如洗,我們戴著白手套摸在不銹鋼產品上不會沾上一點灰塵。這真是“廠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車間里生產有序進行,但是我們見不到幾個工人,只能在一間大屋子里看到有幾位員工坐在電腦前凝神關注著生產運行,其情景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我國發射航天飛船時的指揮大廳。
半個世紀過去,太鋼變了,變得我幾乎找不到它過去的半點影子,真是十里鋼城盡朝暉,滄桑巨變換新顏。
山西的驕傲,中國的脊梁——我們的太鋼
太鋼,山西的驕傲。這座全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國內外獲得過不少榮譽。它是全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是全球最大的不銹鋼企業。它獲得過國家工業企業綜合評價最優和多個按照不同指標要求如凈資產、銷售額、利稅額等排序的全國“500 強”稱號。說是“500 強”,其實太鋼在全國排名均在前50位。
由太鋼我想到“信義、堅韌、創新、圖強”的山西精神。我覺得這同樣是太鋼精神,體現了太鋼獨具特質的人文內涵和太鋼人秉持的精神品格。“信義”即明禮誠信,舍生取義。太鋼幾十年來以信義立身立業,堅持“質量興企”的核心價值觀,高度重視產品質量,贏得社會信譽和市場份額,為業界所敬仰。“堅韌”即吃苦耐勞,執著無畏。以“當代愚公”李雙良為代表的幾代太鋼人,不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敢于擔當,艱苦奮斗,攻堅克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代代相傳。“創新”即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太鋼有一支高水平、能創造的科技研發隊伍。他們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冶金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開發和成套技術出口,形成高效、節能、長壽型綠色產品集群,建成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圖強”即自信自強,追求卓越。太鋼人心中有大志,身上有干勁,奮發有為,不甘人后,不斷進取,不斷成功的追求,是太鋼不斷前進、勇攀高峰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到2015 年太鋼的營業收入要達到2000 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業集團。
太鋼,中國的脊梁。富民強國,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鋼筋鐵骨的支撐,需要太鋼和太鋼人。太鋼不是已經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的脊梁”500 強的國有企業了嗎?太鋼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脊梁”。
楊海貴書記告訴我,太鋼現在年產1000 萬噸鋼,其中不銹鋼就有300 萬噸,營業收入連續五年超過1000 億元,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太鋼以生產優質鋼材為主,在優質鋼材中以特殊鋼材為主,產品廣泛用于國防和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并向包括美、德、法、英、日、韓、澳大利亞等80 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石油化工、電力機械、城市輕軌、汽車船艦、高速鐵路、航空航天等維系國家生存命脈的重點領域都同太鋼的產品有關。
太鋼的產品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關。市場上流通的呈鋼白色的一角硬幣是用太鋼的不銹鋼鑄造的。我們許多日常生活用品是用太鋼的不銹鋼制成的。在太鋼不銹鋼工業園超市里,我們看到考究的成套餐具、茶具,精美的成套廚具、潔具,各種各樣造型美觀的室內外裝飾品,還有工藝精巧的首飾等都是用太鋼的不銹鋼制作的。太鋼的不銹鋼鋼材說大可真是大,有高強度超厚超寬的不銹鋼,也有能薄到0.02 毫米、厚度僅相當于頭發絲的三分之一的高強度超薄的不銹鋼。這樣高強度超厚或高強度超薄的不銹鋼用來制作以上所說的那些琳瑯滿目的日用產品豈不是隨心而為,不在話下。
尤其讓我振奮的是太鋼的不銹鋼不僅和我國的經濟發展、民用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對國防建設的貢獻尤為巨大。我們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長征”系列火箭、“嫦娥”探月工程用鋼都有太鋼生產的不銹鋼。我每每想到“天宮”“神舟”“長征”“嫦娥”,這些包含中國文化元素、體現國家富強、象征民族偉大復興的詞語,就不禁心情激蕩、豪情滿懷。這些詞語里有太鋼人用鋼鐵寫下的重重的一筆。太鋼,確實是讓山西引以為豪的祖國的脊梁。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太鋼——這艘中國的巨型鋼鐵航母,正肩負著億萬人民的希望,駛向浩瀚遠洋,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奉獻著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