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感體會
首頁 >> 觀感體會 >> 文章正文
鋼韻流芳——太鋼參觀記
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原副主席、作家 張余
太鋼很值得一看。
太原,俗稱“龍城”。若問:龍城之首是何處?我答:龍城之首,即為太鋼。
我的高中同學連蔭柄,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入北京鋼鐵學院,畢業后分配到太原鋼鐵公司工作至退休,也是一位“老太鋼”了。今年春節,見面交談,他深有感慨地告我:太鋼這幾年的變化太大了,特別是“綠色”理念的提出和實施,真有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感覺,如有機會,去我們太鋼參觀感受一番,如何?我心想,連一位“老太鋼”都能如此感動的太鋼,應該去看看。于是,參觀太鋼,感受太鋼,就成了我的一個小小的愿望和夢想。
今年夏天,夢想果然成真。5 月10 日,山西省文聯組織離退休老文藝家去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參觀采風,我便欣然同往。
我們乘坐太鋼派出的大轎車,沿濱河東路向北行駛,年輕美麗的太鋼講解員給大家簡要介紹參觀路線和注意事項。我的腦海中不停地閃爍著兩個字:鋼鐵,鋼鐵。——那是1958 年,我剛上初中一年級,正遇上全民大煉鋼鐵運動,為了實現鋼產量達某某萬噸目標,農家的鐵鍋、鐵洗臉盆等等鐵器都被砸爛,回爐煉鋼。我們由老師帶領連夜背著磚頭往山里運送,說是要建造煉鋼的土高爐。折騰了幾個月,也不明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場狂熱的煉鋼運動便很快地偃旗息鼓了。——那是過了十年后的1968 年,我在北京師大上學期間,曾到北京軋輥廠勞動鍛煉,它是一家制造和維修火車車輪的大型工廠,在與工人師傅的跟班勞動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鋼鐵工人吃苦耐勞的偉大精神,同時給我的印象是臟、亂、苦、累,與文藝作品中鋼花飛舞的浪漫描繪成了強烈的反差。正在胡亂聯想之際,太鋼,已經到了。
參觀的第一站——渣山公園。煉鋼過程中必然要產生廢渣、廢水、廢氣。從1934 年太鋼建廠,產生了多少廢渣,難以計數。想到昔日每每路經大同路,望著高高的渣山,聞著怪怪的味道,讓人愁狀莫名。而今,經過以“當代愚公”李雙良為代表的太鋼人的精心治理,昔日的渣山變成了闊大美麗的渣山公園,綠樹成蔭,亭臺樓閣,泉水叮咚,鳥語花香。渣山何去?就在人們的腳下。我有些疑問:新產生的鋼渣哪里去了?工人師傅告訴我,鋼渣已經不是廢物,太鋼與美國哈斯科公司牽手,應用新的科學技術工程,將鋼渣加工制造成新型肥料,用于農業生產,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增產增收。對于我們這些外行來說,真是不可想象。
接著,我們參觀了煉鋼廠、熱連軋廠、不銹冷軋廠、污水處理中心。由于太鋼運用了當代最先進的裝備制造技術和信息數字化技術,不但使產品全面升級,也改變了制造環境和工藝流程,同時造就了一代掌握新工藝新技術的鋼鐵工人,當年的煉鋼工人和今天的太鋼工人已不可同日而語。偌大的煉鐵廠,主控室只有十幾個工作人員,他們穿著淺藍色的工作服,干凈、整潔,在電腦屏幕上用鼠標輕輕點擊,監控著整個生產流程,原先繁重、辛苦、臟亂的場面,已經見不到了。
太原地處黃土高原東端,干燥少雨,植被較差,而太鋼堅持“拆舊建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的方針,持續推進環境美化、污水凈化、空氣香化工程,營造出了“廠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生態格局,成為令人愜意的綠色企業。
我們參觀的最后一站是太鋼不銹鋼工業園區,琳瑯滿目的產品讓人驚嘆不已。翻開人類的工業文明史,支撐經濟社會和日常生活的脊梁,首數鋼鐵產業。我們辦公、住宿的高樓大廈,要用鋼筋水泥修建。我們出門要坐火車,火車要靠車輪轉動,車輪的核心是車軸,可你曾知道,全國列車每十根車軸,就有九根是用太鋼材料制造。我們到北京要乘坐地鐵,可你曾想到,北京地鐵客車正是用太鋼生產的不銹鋼板制造。
我們出門要坐汽車、開汽車,可你曾想到,汽車的大梁鋼、車輪鋼、軸管鋼、橋殼鋼、排氣管鋼,也用太鋼生產的不銹鋼制造。再有:石油儲罐、輸油輸氣鋼管、化學品船舶、飛向太空的“神舟”飛船、三峽大壩、核電站……都要用到太鋼生產的不銹鋼。太鋼同美、德、法、英、日、韓、澳大利亞等8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不銹鋼經貿關系。太鋼——真正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不銹鋼企業。
我原先以為,對于鋼鐵產業是門外漢的普通民眾來說,太鋼與己無關痛癢,其實大為不然。太鋼的不銹鋼產品,早已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商品社會,我們須臾離不開貨幣,可你曾知道,人人天天用的一角硬幣,正是用太鋼生產的不銹鋼制造的,不論用多久,耐磨美觀,锃亮如新。還有,用太鋼不銹鋼制造的鍋碗瓢盆、洗衣機、墻面裝飾板、墻畫、門窗、桌椅板凳、沙發茶幾、圍棋象棋撲克牌、首飾戒指、項鏈手鐲……應有盡有,舉不勝舉。“太鋼制造”,已成為普通人的生活品牌,融入到億萬中國人的美麗夢想之中。
夜讀《太鋼綠色發展手冊》,回味白天參觀景象,感慨萬千。太鋼是一本韻味悠長的大書,有機會的話,真想在太鋼多待幾天,仔仔細細欣賞品讀。
我把上述參觀感受告訴老同學連蔭柄,他說:你能不能用幾個字概括一下。我想想,說:鋼韻流芳,四字如何?他笑答: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