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感體會
首頁 觀感體會
太鋼:為市民健康生活撐起“防護傘”
來源: 山西大學 作者: 李楠 時間: 2014-01-03
當灰暗的霧霾揮散不去市民對大氣污染的厭惡時,PM2.5卻又成為人們健康生活的絆腳石,而這些毒瘤的背后,企業的非清潔生產成為罪魁禍首。伴隨著寒冬來臨,供暖問題被提上日程,當環境空氣質量再次面臨威脅時,太鋼作為一個處于城市上風口的鋼鐵企業,始終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秉持“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在寒冬中為市民的健康生活撐起了“防護傘”。
據太鋼能源環保部污染控制室主任馬良介紹,“控制大氣污染,是冬季的重要環保任務。太鋼實施節能減排,推進環保升級,強化環境污染管控,積極為改善省城環境質量做貢獻。”
步入渣山公園,當年只是一片堆放冶金渣的垃圾場,無人問津。而在1983年,“當代愚公”李雙良退休后主動請纓治理,以“以渣養渣、以渣治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思路為企業創收,而且將煙塵彌漫、污染嚴重的廢渣場改造成如今風景秀美、人人稱贊的“渣山公園”,被命名為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環境教育基地”,慕名前來參觀的游客超過百萬。
與“因材施教”的渣山公園建設遙相呼應的是,太鋼變廢為寶不僅實現了能源的再利用,更是在源頭降低污染。近年來,太鋼投資了82億元建成87個環保項目,其中最為矚目便是4350m3高爐和2250mm熱軋生產線。馬主任向大家介紹到,“4350m3高爐在建成投產以來,日產鐵水11500噸,以“污染小、能耗低”的工藝特點被廣為稱贊。而2250mm生產線,是我們太鋼的驕傲,代表了世界傳統熱連軋機組的最高水平。”
面對冬季大氣污染問題,太鋼自我定位“城市功能的‘轉換器’”,通過“改、換、增”等途徑,在與城市共融建設中舉措頻頻。與全省的跨越轉型發展相照應,太鋼在綠色轉型發展中對接國際最好水平,依托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推進節能降耗,實施了一大批節能技術項目,實現了焦化不排煙、發電不燒煤、轉爐負能煉鋼。“在這些技術應用下,目前,太鋼回收利用副產煤氣產生的能量已經占到生產所需能源的40%,余熱余壓發電量占到總用電量的33%。”馬主任笑著對大家說。
作為一個能源城市,太原市最重要的污染物便是燃煤污染物,而燃煤鍋爐發電、取暖所形成的粉煤灰則是太原市一大公害。太鋼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年產30萬立方米的粉煤灰加氣砼及2億塊蒸壓粉煤灰標磚生產線,并且在發電中完全采用高爐、焦爐、轉爐回收的煤氣、余熱發電,實現了粉煤灰零排放。馬主任自豪地說,“太鋼承擔起太原市城區1400萬平方米居民冬季供暖任務,逐步淘汰北城地區城中村燃煤小鍋爐,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大大降低,相信不久后太原市的空氣質量會得到更大改善。”
太鋼,用點點滴滴的實際行動,為保衛碧水藍天,為保護公眾的健康生活撐起“防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