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鋼不銹:太鋼:向著都市型綠色鋼廠前進
當下,以高產能、低需求、低效益、高壓力為顯著特征的鋼鐵行業仍然處于“嚴冬”當中。今年一季度,大中型鋼鐵企業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
如今,新環保法的壓力已經逐漸傳導到鋼鐵行業。鋼鐵行業的環保壓力連同來自價格的壓力、訂單的壓力、資金的壓力,變成了4座新的大山,一些鋼鐵企業不堪重負。然而,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卻在向著都市型綠色鋼廠的目標頑強前進。
環保指標一票否決
前不久的2014年評優評先的考核會上,太鋼某單位的生產經營情況完成得很好,太鋼原本決定授予該單位2014年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但因為某些環保指標未達到要求,最終取消了該單位的評優評先資格。
太鋼董事長李曉波說:“對于環保指標,絕對不能有一點馬虎。我們就是要在環保指標方面畫出一條‘硬杠杠’。”
同時,太鋼把“對標找差”的方法應用到節能環保工作中,不斷深化落實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以世界一流鋼廠為標桿,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綠色發展戰略管理體系和對標指標體系,對各級管理者、各單位和職工進行全面綠色績效考評。按照《太鋼文明單位考核辦法》中“文明單位否決條件”,2012年~2014年,太鋼焦化廠、煉鐵廠、加工廠、粉煤灰綜合利用公司等都曾由于發生環境污染被否決了“文明單位”“先進黨組織”的評選。
不僅如此,如今,太鋼所有職工身上都有環保指標。通過環保指標倒逼,太鋼職工也必須動腦筋、想辦法。
日前,《中國冶金報》記者到太鋼煉鐵廠采訪時,太鋼煉鐵廠豎爐業務部工長樊猛輝剛剛完成了對豎爐的技術改造,大大提高了廢棄物的利用率。2011年,太鋼希望通過豎爐冶煉實現用固廢冶煉固廢的資源循環。豎爐的原料是不銹鋼冶煉產生的含鉻鎳固體廢棄,豎爐用磚則是除塵灰。通過該方法,太鋼每年回收不銹鋼固廢近百萬噸。“然而,除塵灰制磚時,由于一些指標控制不好,容易產生粉末,豎爐用磚的成品率上不去。”樊猛輝隨即指著桌上的一臺像微波爐的儀器告訴記者,“通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我們巧妙地加裝了一臺分析儀———花小錢辦了大事。如今,豎爐磚的強度值明顯提高,粉末污染物顯著下降” 。
太鋼集團能源環保部部長冀崗對記者說:“這樣的例子很多。雖然太鋼許多節能降耗指標都位于行業前列,但職工還是想省點再省點,擰干毛巾的最后一滴水。”
發展要為綠色讓路
在太鋼采訪時,記者看到一顆大樹生長在路的中央。太鋼廠容科陳翠榮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這棵長在馬路中間的大樹,我們叫它‘愛綠樹’,類似這樣的情況,太鋼有好幾處。”
據陳翠榮介紹,幾年前,太鋼進行路網改造,有幾顆樹齡近百年的國槐成為馬路拓寬的“釘子戶”。如果進行移植,怕移植不當,傷了大樹;如果不移植,又影響路網建設。在左右為難時,公司組織了一次綠化工作檢查,檢查組經過短暫討論,決定讓大樹原地不動。“這棵大樹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依然挺拔茂密,它見證了太鋼的發展。”檢查組現場的討論,陳翠榮記憶猶新,“一定要保持原地不動,讓這蔥郁蒼勁的綠色提醒著一代代太鋼人在發展的大路上飛奔時,首先要為綠色讓路,我們叫它‘愛綠樹’。”
如今,幾處獨特的風景已成太鋼人永久的記憶,也成為對職工進行綠色發展教育的天然教材。
李曉波說:“生態環境建設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持續推進廠區環境綠化、美化和空氣凈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發展,為加快綠色轉型、推進可持續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通過不懈努力,幾年時間,太鋼廠區綠化覆蓋率由不到20%提升到39.33%。
九萬市民觀太鋼
太鋼的發展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太原市的發展之中。這一點,家住十里鋪的安鳳蓮深有體會:“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帶小外孫推車圍著太鋼的圍墻走走。小家伙可喜歡太鋼東門噴泉廣場的噴泉了!”
“我是緊臨太鋼近20年的老住戶,我一直關注太鋼這些年發生的變化,于是報名參加太鋼‘環保公眾開放日’的活動。”今年81歲的老人趙禛文,是參加這一活動最年長的市民,也是太鋼的老職工。
“真沒有想到,一個鋼廠能變成一個花園,鋼廠里面有牡丹、有荷花、有大樹,太不容易了。”市民張芬感嘆。
晉西集團83歲的離休干部秦盈五說:“太鋼是太原人的驕傲。通過參觀,我看到了太鋼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了太鋼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希望我的后輩也能學習‘雙良精神’,努力為社會做貢獻。”
“中國的鋼鐵企業,超過70%位于大中城市。事實證明,鋼鐵企業是能夠解決好環境污染問題的,德國、日本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在與市民的見面會上,太鋼表示,太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不僅僅是要達到或超過國家、國際標準,更是要讓周邊的每一位居民滿意。據不完全統計,太鋼周邊的高樓數量達到100多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賴太鋼這個“鄰居” 。
據了解,自2010年太鋼設立“公眾開放日”,邀請市民免費參觀太鋼至今,已有9萬名市民走進太鋼。
甘當城市“清潔工”
近年來,太鋼不僅把自己“小天地”里的廢棄物吃干榨盡,還努力打破廠區界線,主動成為太原的“清潔工”和帶動當地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動機”。
“太原市有6個區,我們太鋼便包下了尖草坪區所有生活污水的處理。”太鋼集團能源動力總廠污染控制室主任馬良自豪地說,早在2009年,太鋼成立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中心,主要回收處理太原市尖草坪地區居民及流經北澗河、北沙河的生活污水。
能源動力總廠水處理作業區主管趙瑞峰介紹說,僅污水處理一項,太鋼就投入超過1.5億元。城市生活污水經處理可達到工業循環補充水的標準。“這樣算下來,我們每天都能從污水中‘撈回’3萬立方米工業循環補充水,同時,還幫助太原市每年減少COD(化學需氧量)排放5000多噸。”
太鋼環保發展無“邊境”,不僅用一條管道消化城市污水,還用另一條管道把發電余熱的溫暖送給太原市的千家萬戶。
太鋼能源動力總廠熱網首站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在鋼鐵生產過程中,電力消耗會帶來大量余熱。以前,余熱都白白排掉了;現在,太鋼通過技術革新,能夠利用廢氣并轉化為熱能,通過管網向社會輸出熱源,替代了原先太原市北部的大量燃煤小鍋爐。
截至2014年供暖季,太鋼通過余熱回收利用服務的供熱面積達到1900萬平方米,成為當地集中供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相當于淘汰了500余臺20噸小燃煤鍋爐,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硫排放3500多噸、煙塵排放5000多噸,節約燃煤5萬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