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鋼八十年

征文作品
首頁 >> 征文作品 >> 文章正文
記憶中的豐碑——初軋作風
來源: 型材廠 作者: 程峰 時間: 2014-07-29
溫故而知新,鑒往而知來。提起“初軋作風”,上了年紀的太鋼人都知道。一部初軋作風的歷史,就是一部太鋼干部職工經過艱苦卓絕,拼命加實干的、永葆青春活動的、追求企業走向輝煌的激情歷史。準確把握初軋作風在太鋼發展史中的地位,對于今天太鋼廣大干部職工以大無畏的膽識,胸懷大志的眼光,前瞻性的智慧戰勝前所未有的困難有著決定性的重大意義。
1958年8月,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太鋼1053立方米高爐、1000毫米初軋機、自備電廠工程裝備從前蘇聯引進并投產。主要設備為1000mm可逆式初軋機和1000噸剪機。從戰略層面講,初軋廠的建成投產是太鋼劃時代意義事件,由太原鋼鐵廠更名為太原鋼鐵公司,從此走上規模型、特殊鋼大型企業發展道路,為躋身全國十大鋼行列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逐步發展成為以生產特殊鋼為主的鋼鐵企業。上千名當前太鋼各方面精英抽調到初軋廠,他們為初軋廠、為太鋼建立了不朽功勛。建廠以來,初軋廠一直作為太鋼對鋼錠進行開坯的關鍵工序,是銜接煉鋼和軋材工序的“咽喉”要道。改革開放以后,1989年6月,初軋廠組織對軋機主傳動系統進行改造。投資額1476.6萬元。新建了主傳動變電所,更換了新變壓器。變壓器由原蘇聯制造,容量為12500KVA。從原蘇聯成套引進了晶閘管變流柜和控制系統,并更換了軋鋼主電動機,將電動機容量由原先4700KW提升到了5760KW,提高了軋鋼的能力。此次改造不但淘汰了落后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軋機的產能,使軋機的產能由原設計能力100萬噸提高到了180萬噸。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公司煉鋼連鑄比的提高,初軋廠逐步由主要進行開坯生產轉變為進行大斷面型材生產。
超設計能力80%的生產“咽喉”工序作業率是個什么樣子,今天的年輕人很難想象。初軋作風就在這一重要時期逐步形成的,上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任何成就的筑成,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這是共產黨人唯物史觀和認識論的核心。初軋人在那個激情年代所展示的不是一般的工作激情,而是一種扎實的作風,是太鋼精神的重要體現。初軋機產能決定和代表著整個太鋼生產產量,沒有這種精神和作風是不能完成和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經營任務的。初軋人的自強不息,勇于擔當作風才能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實現超越。當時的廠處級、科級、生產骨干每天早6:30前就來到生產現場,抓生產的領導來廠更早,晚上8:00左右才陸續下班回家。遇到設備大修、中修,許多干部主動不回家,每天近20個小時干在現場,吃飯也在現場。機關干部定期幫助生產一線清理現場,均熱爐前的清道勞動是最苦的,基本上是每周一次義務勞動,由廠處級干部帶隊。機關干部遇到檢修要成立隊伍參與項目檢修,遇到生產經營緊張時要組織跟班,三班倒和一線操作職工共同擔當并且還要利用業余時間完成自己所承擔的業務工作。這是何等的一支干部隊伍?是一支有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精神信仰的干部隊伍。有的干部結婚后不休假;有的干部早早上班帶著孩子來單位;有許多老職工主動幫助年輕干部帶孩子。這些人間大愛又折射出多少偉大友情。太鋼人都贊同地說:初軋是出優秀干部的地方!這是真真切切的感慨。從初軋出來的干部有走上省部級、走上太鋼決策層的,還有走上公司各級領導崗位的,但初軋作風永不變。“不干則已,要干就干一流”。這是初軋作風的精髓。但是,要干一流就要奉獻出多少汗水和精力啊。初軋作風總的概括為:追求信仰、奉獻太鋼的愛廠精神;扎根一線、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勤于鉆研、科學管理的務實精神;不畏艱難、勇爭一流的進取精神;率先垂范、永葆先進的優秀品質。今天,我們更應該弘揚這種初軋作風,有了這種作風,任何困難都壓不倒、打不垮,永遠在迎難而上的路上勇猛前行。